專訪《雁域》計畫主持人:林靖雁| 採訪編輯:陳弘洋 2023.08
三:有個地方隨時歡迎你/妳
讓彼此的差異對話
想起自己在小劇場學校學習的經歷,這所「自發性的學校」教會林靖雁,時時刻刻要意識到,原先表演藝術,其實代表的,是一種精神勞動的象徵。
精神勞動必然引導到的是,持續性地思考和討論。但在現今的社會結構下,精神勞動仿若成為了一種特權,好似只有特定族群,才擁有持續思考,並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力。而這樣的級距,像M型社會的那個M一樣,隨著時間和社會發展,愈拉愈開。具備思考權力的人,開始瞧不起那些只耗費身體來勞動的人;而用肉身勞動的人,亦質疑那些人,正在用知識作為一種霸凌的手段。也因此,這個沒有階級、界線模糊的地方,對他而言,便至關重要。
「這些人來到這裡,不是教學也不是師生關係,他們可以彼此互相學習,但更重要的事情是,讓那些差異彼此對話。」
讓那些差異彼此對話,才可能延伸、激盪出更多文化發展的可能性。
但要在什麼地方,才能夠讓這些對話產生呢?
一間只需要繳租金的文化中心
許多藝文場館,由於隸屬於文化部、文化局,在場館的經營、活動的設計上,擁有諸多限制,甚至必須持續向上層機關報告年度的發展和目標。但雁域不一樣,它隸屬於都發局,在承租之後,便可以持續擁有這個地方的經營權利。而這讓雁域成為了一個擁有更多種可能,甚至得以無限延伸、變形的場域──他可以是一個花店,也可以是一間咖啡館;他可是一個劇場,也可以是一間電影院……諸多可能性,讓他變得更加有機,而這也是為何他當初認為,這個計畫可行的原因。
對話生成的場域:有個地方隨時歡迎你/妳
一直很想要有一個,可以待著,讓別人前來找他的地方。林靖雁期待這些相處和接觸,得以產生更多不同的對話。這樣的期待,或許和成長背景裡的無歸屬感有關。他時常想著,會不會有很多人也和他一樣,只是想要找到一個,可以安心待著的地方。而他也真的能在這個場域被建造出來後,找到一個出門的理由、擁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家。
而這便是雁域起初創立的目的。
由於不需要向上級機關交代和報告,這個場域本身並不那麼KPI導向,;它可以就是安靜地待在那裡,讓經過的人,因為一些事情被吸引,生成對此的好奇心;但若沒有,也沒關係,這些都是緣分。最少他們將知道:有個地方,隨時歡迎你/妳。
Comentários